中华健康网| 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网站地图|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健康新闻 行业资讯 饮食健康 急救指南 安全预防 中医养生 健身知识 育儿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新闻 >

“反餐饮浪费”辨说

时间:2023-10-09 08:38:37      来源:网络     阅读量:13966   会员投稿

季昌仁

 

节约和浪费的矛盾

 

前段时间看到媒体发出消息:“制止餐饮浪费,有了国家标准!”一个感叹号充分表达了对于制止餐饮浪费的信心,兴高采烈溢于言表。这种现象再次印证了我对于标准化作用的判断:一方面,凡是社会的热点问题,都与标准化有关,出了什么社会问题,媒体和公众甚至政府都会向标准化发出质问,都会找标准化工作来算账。当然,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社会热点问题背后确实都有标准化问题的影子。另一方面,标准化又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标准化的作用固然重要,固然不可或缺,但标准化不是万能的,它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即便是它的作用对于某一领域至关重要,但也必须有相应的条件来支持。我们面对的“制止餐饮浪费”问题就是如此。

前几年看到一个数据,“全球每年浪费食物约3亿吨,足够供应全球约8.7亿饥饿人口。”欧盟27国每年浪费食物8900万吨,人均浪费食物179千克。还有一个数据显示,中国餐饮食物浪费每年1700万吨至1800万吨,据说够2亿人口吃一年。显然,食物浪费现象不独中国存在,能够吃饱肚子的国家几乎都存在浪费粮食的问题。据说贫困人口比较多的印度,食物浪费现象也很严重。

我在想这样两个选择性问题,第一个是作为一个饭店,包括比较豪华的大酒店和面对普通大众的小饭馆,在他们的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节约型的,尽可能地让食客吃多少点多少,避免浪费,吃完后餐桌上一点食物都不剩;一种是让食客放开了点餐,点得多了也不加劝阻,尽可能地让食客多花点钱。饭店会选择哪一种做法?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一个请亲朋好友吃饭的“作东”者,包括宴请领导,“订亲饭”“生日宴”“晋升酒”“谢师宴”等等,他是希望大家吃完后所有盘碗杯碟一干二净呢,还是希望桌上还剩下不少食物?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我相信这两个问题中的后一种可能都会大概率胜出。也许人们都会说还是第一种方式好,节约粮食,不糟蹋东西,是应该提倡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谁会选择第一种方式。饭店要的是顾客多花钱多消费,这是由资本的缺德本性决定的,为的是多赚钱;而“作东”者要的是面子,这个“面子”不仅只是面子上好看,更是直接关系到“里子”,就是这顿宴请如果不丰盛到糟蹋东西的程度,还不如不请,因为弄不好会让被宴请的人笑话。如果是求人办事,这种节约型“吃”法的结果肯定不会太乐观。

 

倡导与习俗的悖反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制止餐饮浪费有关的标准,很多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反餐饮浪费的地方标准,以及一些团体标准。包括外卖餐品的管理、餐饮单位的行为规范、集体聚餐乃至盒饭的管理、农村红白喜事聚餐的规定、机关餐饮节约管理规范、学校餐饮节约管理规范,等等,分级细,指标多,覆盖全,从标准到制度,从监管到执法,从宣传到培训,可以说“我国制止餐饮浪费国家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初搞了一场全国范围的为期3个月的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比如浙江省发布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食堂餐饮节约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餐务管理中心按照该标准要求,持续强化菜单设计、采购验收、运输储存、粗加工、烹调、售餐、用餐、回收等环节的控制要求,从采购员到就餐者,全方位、全流程加强对机关食堂供餐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以浙江省行政中心为例,经实施评估:食堂泔水垃圾减少2/3、粗加工废弃物减少1/3,日均粮食节约1/5,日均蔬菜节约了1/3,全年回收食材边角料达5万余斤。

但除了机关事业单位外,其他餐饮单位的反餐饮浪费成果能巩固多久,就很难说,一方面,是市场监管部门、文旅部门乃至商务部门能有多少精力下这么大的力气进行经常检查,他们的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投放如此之多的行政成本来挨家挨户地监管;另一方面,如上述原因,无论是大小饭店的主观意图,还是大众百姓的价值习俗,这两大惯性思维总体上都是和反餐饮浪费的要求在方向上反着的,因此,靠标准和制度、靠监管和处罚不太可能做到反餐饮浪费的“长治久安”。

 

健康与节俭的两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饭店里,小孩子吃东西常常会掉到餐桌上一点儿一块儿的食物,小孩子再去捡,年轻的妈妈马上就会制止,甚至会拍打一下小孩子的手说脏,不许吃,吃了就会生病。在这种情况下,是捡起来吃掉,还是直接扔掉?吃掉是不讲卫生,扔掉是浪费食物。尤其是,如果扔掉,小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就会是对于食物的不珍惜。

在家里,现在的家庭人口都不太多,每顿饭菜都容易做多,常常是一顿吃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是放到冰箱里,留着下一顿再吃,还是倒掉?如果舍不得倒掉,下顿吃显然就不新鲜了,吃了也许会影响健康,但是扔掉就是浪费食物。问题是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倒掉就是一笔经常性的浪费。

一位年轻的朋友总是和我抱怨他的父母,说每顿饭吃剩下的东西不肯扔掉,总要留着下顿吃。“我给他们算了一笔账,你们总吃剩菜剩饭,好像是省了钱,可是吃坏了肚子,影响了健康,上医院看医生,那不是花钱更多,而且更影响健康!”听说他这么进行“教育”收效甚微,父母的习惯还是没改,只是把剩饭剩菜放到他不易发现的地方。可见在年轻人的身上反“食物浪费”比较难。而对于老年人,大概不用去向他们宣传“反食物浪费”,因为他们一直在自觉地不屈不挠地“反食物浪费”。

种种现象归结到一起,聚集成一个对于“反食物浪费”运动不得不面对的两难:是要卫生和健康,还是要珍惜食物!其实这多少有点“上纲上线”的味道,至少是小题大做,因为把掉到饭桌上的食物捡起来放到嘴里不一定就会影响健康。而且就其不卫生习惯来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几乎都比捡饭粒的行为严重得多。

 

传统与文化的冲突

 

严格说来,“反食物浪费”是一个新生事物,只不过这个新生事物发生得比较急进,中国人吃饱肚子没多久就,浪费粮食之风就汹涌澎湃了,难以阻挡了。刘震云和冯小刚合作的电影《一九四二》我至今也没敢看,因为影片中人们饥饿的情景太过恐怖,那年月肯定不会有“反食物浪费”一说,冯小刚光打高尔夫的钱就花去几千万,但居然能拍出饿死无数人的《一九四二》,这说明人们对于饥饿是有记忆的,并且这种记忆是流传不灭的。因为刘震云的家乡就是《一九四二》的真实背景。

衣食无忧了才会有“食物浪费”这一说,哪怕是40年前,“食物浪费”这个概念还没诞生,那时的人们,买食物不用粮票,吃的东西稍好一些,就已经值得欢欣鼓舞的了。曾几何时,“食物浪费”就成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食物浪费甚至成为了一种显示身份的荣耀。在他们面前,反食物浪费的标准能有多大的用处呢?所以,我对于近年来“反食物浪费的成果”存有谨慎的乐观。

说到这,难道“反食物浪费”运动就没有办法实施下去了吗?当然不是。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一些食物浪费之重要的根源:一个小伙子到饭店吃饭总是点得很多,剩下的也不打包,扬长而去,表现得满不在乎。他的女朋友如果是外国人,就会离开他,因为觉得这种人缺乏理性,大手大脚,嘚瑟得不是地方,不值得信赖。但如果他的女朋友是中国人,就会更爱他,认为这种人慷慨仗义,敢作敢为,大方舍得,对自己一定会不错。为什么呢?是文化!是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决定了对同一个人同一种行为的不同态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多年形成的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思维、行为、生活习惯,是弥漫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言行的习俗,是具有强大、持久生命力的生活态度和对于自然与资源的认知。我们中华民族本来有着最为悠久的农耕文明,深厚的农耕文明同时造就了对天地的敬畏,对粮食的敬畏。“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格言和诗句流传千年,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具有尊重农夫劳作、节约粮食、斥责浪费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优良传统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毛泽东到周恩来,从朱德到邓小平,都有在吃饭时把掉到桌上的饭粒和馒头渣捡起放到嘴里的习惯。记得当年有一首凡是儿童都会唱的歌:我是一粒米/别把我看不起/一粒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农民伯伯早早起、晚晚睡/为我一粒米呀,为我一粒米。在他们儿时的心灵里就播下了节约粮食、尊敬农民的种子。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文化。而那时,既无反对粮食浪费的法律,更无今天制止食物浪费的标准体系。

 

时代与重建的希望

 

反对和制止浪费食物,法律的作用非常重要,标准的作用非常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食物浪费盛况呢?又是为什么制定了法律和标准也刹不住食物浪费之风呢?法律重要得很,标准必不可缺,但要从根本上消灭食物浪费之风,还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畏天地、敬畏粮食、敬畏农耕的文化传统,形成尊重自然、尊重农民劳动的社会环境。当然,说“继承和发扬”已不太合适,应该说是“重建”,重建对于粮食、对于农民劳动的尊重。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固然根深蒂固,轻易不会被破坏,但也不尽然。比如对于粮食的态度,不也是破坏得靠立法、靠标准也刹不住的风气了吗。如今,还有谁家在吃饭前共同念叨一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电视里,经常会有精心策划的“吃播”节目,把暴殄天物当成儿戏;吃货比赛,明星们争相糟蹋粮食,吸引眼球,以为娱乐;“大胃王”们为争得“冠军”,冒着撑死的危险,吃到呕吐不止。当今之社会文化,以浪费食物为荣,以挥霍食物为傲,此等气象,岂能是“制止餐饮浪费国家标准体系”所能应付得了的?

客观地说,人们吃饱了肚子,就容易产生不珍惜粮食的现象和风气,但也不尽然,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勤俭节约的社会氛围,形成一个浪费可耻、节俭光荣的社会文化。上个世纪70年初期,我在沈阳郊区一个小火车站站台上等着火车进站,一个可能不足20岁的小伙子一个面包掉在了地上,那时的面包都是2两重,形状如黄瓜粗细的粗面条绕上一圈儿的扁圆形,不完全是精白面做的,所以有点硬,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面包掉在地上后向着我的方向车轱辘,等车的人们眼神都在跟着这个轱辘着的面包移动,终于,这个面包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轱辘不动了,转了一个小圈儿,趴下了。小伙子走过来捡起面包犹豫了一下,估计他是觉得再装回包里有点丢面子,于是他用力扔了出去,因为面包偏扁偏硬,形状有点像铁饼,所以飞出去很远。这时一位老者走了过来,拍了拍小伙子的肩一字一句地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伙子,你把他捡回来!小伙子看了看大家的目光,什么都没说,默默地走出去几十米,捡回了面包。那一幕我记得太清楚了。老者的面容像是一位农民,褶皱较多且深,但面色并不很黑,穿着一件明显褪了色的深蓝色粗尼中山装,似乎左上口袋还别着一支钢笔。这些年来我常常想,如果今天有年轻人当众扔出去一个面包,谁敢上前跟他来一段“锄禾日当午”!

如果说,反食物浪费标准,当时火车站站台上的那位老者和等车的其他人的目光就是标准!而且这个标准的威力极其强大。当然,我不反对今天出现的一系列反食物浪费标准,也不否定它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光靠标准,甚至法律,我们能制止得了食物浪费吗?

 

2023年8月16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热点聚焦
最新阅读
热门排行

本站内容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予以删除。联系邮箱:bgm1231@sina.com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动态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华健康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