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沪深北交易所制定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实施。这一新规是落实新“国九条”和《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的重要举措,旨在平衡市场效率与公平,引导程序化交易回归流动性服务和价格发现的本源。
近年来,随着新型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程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在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提高交易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也因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引发对市场公平性的讨论。对此,相关规则的完善被提上日程。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出台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管理规定》,对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作出总体性、框架性制度安排;此次实施的《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规则,涵盖异常交易监控、高频交易差异化监管等。
对于市场较为关注的高频交易认定标准,《实施细则》明确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300笔以上,或者单账户全日申报、撤单笔数合计最高达到20000笔以上”。此外,《实施细则》在异常交易认定方面进行了细化,明确了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以及短时间大额成交四类异常交易行为的构成要件。
“自监管标准提出以来,市场各参与主体包括券商、算法交易提供商及量化私募机构等,普遍按照监管部门要求逐步完成合规调整,风控体系得到完善,交易系统也经历了一定时间的磨合期。”因诺资产创始人、投资总监徐书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整体来看,新规对行业的影响较为有限。”徐书楠分析称,主流机构的阿尔法策略换手率普遍处于合理水平,完全符合监管部门要求。仅有少数年化换手率超过200倍的高频阿尔法策略或特定套利策略可能需要调整,但这类策略在行业中的占比极低,且已有足够的调整空间。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家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印证,他们普遍表示已通过技术调整、策略优化等完成适配工作。
华南地区某百亿元级量化私募机构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公司积极响应监管要求,严格落实《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通过持续优化交易行为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履行市场参与者的责任担当。”
另一家头部量化私募机构合规部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头部机构凭借完善的风控体系和充足的技术储备,展现出更强的合规适应能力。
《实施细则》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程序化交易监管迈入精细化、制度化新阶段。华北地区某头部量化私募机构内部人士认为:“统一监管标准的建立,不仅为市场各参与主体提供了明确的合规指引,更为A股市场的稳健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内部人士同时表示,随着新规的实施,“伪量化”等不规范操作模式将加速出清。在此过程中,真正具备专业投研能力和完善风控体系的优质机构将脱颖而出,成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
上述头部量化私募机构合规部人员坦言:“在新规对高频交易实施严格监管的背景下,相关机构的策略研发重心将转向中低频。”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