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健康网| 新闻|快讯|医讯|资讯|头条|科技|旅游|经济|娱乐|投资|文化|书画|

网站地图|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健康新闻 行业资讯 饮食健康 急救指南 安全预防 中医养生 健身知识 育儿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城市更新,如何三全其美

时间:2023-07-24 17:42: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12776   

《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近日发布。当下,上海已全面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在城区发展、民生改善与风貌保护三者间寻求深度协调是全球课题。如何三全其美?德国、英国等国因地制宜,尝试书写自己的答卷。

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写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他将“文化储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创造和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

从这一认知出发,城市更新中对文脉的挖掘与延展不仅是对文化空间和消费服务的再生产,更是对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的归纳与阐述,与城市经济复苏、地方认同等都息息相关。

伦敦国王十字街区

百余年岁月在此交错

一般而言,城市更新中文脉承袭的方式有二。一是保存原有的可以展现历史文脉的建造物,如建筑、雕塑等。二是建造新的承载与表达城市文脉的场所,其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的商业区域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利用历史文脉对城市或区域特色进行意象重塑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的体验需求。

2000年《城市白皮书:我们的城镇和城市》的发布,标志着英国的城市更新进入文化引领阶段。白皮书中指出,“文化、休憩和运动作为我们生活质量和经济结构的一部分,都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阶段中,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除了解决城市经济问题,也涵盖了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吸引力,最终实现城市复兴。自此,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政策陆续在英国的各大城市铺开。

在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多个老工业城市的内城城市更新项目中,文化产业都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例如,利物浦梳理并挖掘了从维多利亚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多个历史节点,打造文化符号,对从滨水区到内城的大片区域进行了长达20年的整体城市更新开发,最终形成阿尔伯特码头区、利物浦1号等多个城市商业、旅游中心。

在英国国王十字区域,伦敦正在完成中央城区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已推进了20多年,它也是全球范围内成功案例的代表之一。位于市中心的国王十字站以北区域原是维多利亚时期留下的工业区,该区域更新从2001年开始,总用地面积约为27.1万平方米,复合功能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

历时多年,这片曾经的工业废地被改建成了包括诸多综合性设施的新兴城市片区。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梳理公共空间节点、打通公共空间脉络,重新塑造了一套公共空间体系,吸引公众开展城市生活。同时,通过对历史文化元素的提炼与组合,将其与公共空间系统结合,使历史资源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国王十字街区位于北伦敦中心区,19世纪中期依托仓储物流业等大规模工业活动而繁荣。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工厂倒闭,城市发展郊区化,历史街区逐渐衰败。20世纪末,在“欧洲之星”法案和“中心城区边缘机遇区”规划概念提出的背景下,国王十字街区更新工作正式启动。

在整体更新进程中,国王十字街区分门别类,在“存量”和“增量”中做文章,“字里行间”丝丝缕缕呼应着这一区域的过往,令公共空间因时间上的纵深感更添魅力,不忘来路。

该区域原有许多“闲置”公共空间,由于设计不当、缺乏功能支持、界面围合等原因,未被有效使用。设计规划专家通过多种策略挖掘空间潜力、置入使用功能、打开空间界面,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将其转化为承载城市生活的功能性场所。

卸煤场商业街是街区内两个仓库之间的线型空间。由于产业衰败,曾用于储存、转运煤炭的仓库被废弃,原本的公共空间缺乏围合感及承载活动的功能,一度成为毫无活力的无用之地。

新规划对卸煤场进行了改造,首先保留和修复了建筑西部和东部保存较好的历史构件,接着利用拆除旧屋顶的机会,新造了一个两边拱起中部相连的屋顶。巨大的悬浮屋顶增强了两座建筑的联系,为室外活动提供庇护的同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围合感的新空间。内部屋顶人行天桥、下沉式广场等多层次步行系统的设置,令国王十字街的区间界面处处曲径通幽。入驻的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引来巨大人流。人声鼎沸间,百余年岁月在此交错。

谷仓广场是街区内一个位于谷仓综合体南侧的广场。这里原本是个粮仓,空间尺度极大。新规划中,谷仓及附近设施的综合体被改造为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区域内广场也由此获得新的生机。广场内增设喷泉、外摆区等景观和公共设施,连接北侧的艺术学院大楼和南侧的运河沿岸亲水空间,将滨水界面“打开”,融合为绿意盎然的巨型“休闲阶梯”。

值得一提的是,环广场区域引入了博物馆、画廊、艺术空间等功能,聚集创意文化产业。改造后的谷仓广场不仅创造出新的空间用于举办表演、走秀等艺术活动,其历史蕴藉的古老农耕文化与现代艺术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独特的创意时尚社区。如今,它已是欧洲同类型广场中最大的城市公共空间之一。

摄政运河北岸,一圈高耸的环形黑色铸铁构架引人注目。那里曾是潘克拉斯煤气厂储气罐的所在地,出于土地开发需要,储气罐被拆除了,巨大的铸铁黑环却依然在高处彰显着当地沉甸甸的工业历史。如今,此处被改造为一个滨河公园。直径30米的抛光不锈钢顶棚被置入铸铁构架的内圈,形成一个延续的柱廊,为园内绿茵添了遮挡。如此富有历史记忆的工业架构置入天蓝草绿水清的运河景致中,既参差又融合,成为人们举办活动、节庆与陈列的佳处。

鲁尔区“四两拨千斤”

形成空间认同,承载历史叙事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传统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更为紧迫。其中,德国鲁尔区以其独特的“四两拨千斤”方式获得新生,为世界瞩目。

德国鲁尔工业园区位于鲁尔河与莱茵河的交接处,面积459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这里曾经的主要工业部门为煤炭、钢铁、器械、化工等重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40%以上,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与环保理念的推行,能源以及钢铁工业的煤炭需求量减少,鲁尔区不少工厂减产、倒闭,更引发了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它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个别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而是如何通过区域性再生策略实现传统工业城市带的综合复兴。

其中,从1989年起的10年间,德国北威斯特法伦州主导推进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在以此为主轴的多维度更新后,鲁尔区以旅游胜地、高科技园区的崭新面目出现,开辟了专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项计划覆盖埃姆歇河流域800平方公里的巨大区域,包括17个城镇和250万人口。在发展导向上,它通过在区域内推动多种创造性的城市再生项目,促进鲁尔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绿色、现代、富足的大都市区的转型。

与通常意义上的“公园”概念不同,“埃姆歇公园计划”可以看作一个综合的城市再生工具。它既是城市与乡村绿色开放空间的廊道,串起碎片化的绿地要素,修复生态系统,也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空间认同感,并以此承载该地区历史文化的叙事功能。

“埃姆歇公园计划”首要目标是景观的重建——营造区域的“开敞空间网络”。埃姆歇景观公园面积超过450平方公里,其主体由覆盖整个区域的自行车道系统、若干次级公园和游憩绿带构成。生态修复的重点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和地下污水管网的建设,来治理埃姆歇河流域的水道,并恢复河岸的优质自然生态。

与此同时,“在公园中工作”“新形式的住宅和住房政策”等城市再生配套项目,将自然与社会再一次紧紧联系在一起。

要实现“埃姆歇公园计划”这样区域尺度的再生计划,建立一个跨区域、协作式的政策框架至关重要。为此,北威斯特法伦州政府成立了一家专门的公园规划公司来管理整个项目,协调区域内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竞标。

“埃姆歇公园计划”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制定整体、综合、物质空间的规划,而是以项目为导向来推动区域再生,其中诞生了不少世界知名的规划设计案例。

例如,将公共空间营造与公共艺术展示相结合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它的前身是一座面积为200多公顷的具有80多年历史的大型钢铁厂,1989年,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一个全新类型的工业景观公园。钢铁厂建筑被完整保护的基础上,景观公园建立了多层步行体系,上方是高架步道系统,下方是改建原有排水系统而形成的水景观层和休闲空间。在功能上,很多游憩、文化设施被置入工业建筑或构筑物中,包括将燃料坑改造为攀岩场地、储气罐改造成潜水中心、高炉改造成剧院和电影院等。

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是另一个常被称道的子项目,其理念是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注入文化展示功能,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博物馆能够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区域发展史,构建新的地方形象。

位于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诞生于1932年,是当时最现代的煤矿。矿区于1986年关闭后被保留下来,并被列入“埃姆歇公园计划”的工业改造项目中。

改造后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转型为文化、设计建筑群以及工业历史展示的中心。园区入驻了两家知名博物馆:鲁尔区博物馆和红点设计博物馆,一家讲述历史,一家记录寰球。一度衰落的矿区转变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2001年,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热点聚焦
最新阅读
热门排行

本站内容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予以删除。联系邮箱:bgm1231@sina.com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动态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华健康网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