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数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也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量数字演艺产品应时而生,“线上演唱会”“线上剧场”“线上音乐会”等层出不穷,不仅充分满足了观众的观演需求,也大大扩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了力量。
如今,疫情影响正悄然褪去,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日渐凸显,数字演艺会不会因剧场恢复运营而陷入窘境?还是会激发更多艺术灵感和涌现更多线上演艺佳作,从而拓展新消费潜力而迎来新的开篇?
线上线下相融合
话剧电影带来全新视听体验
5月26日,由刘佩琦、倪大红、李光洁、辛柏青、韩童生、刘晶晶等实力演员主演的《英雄时代》在爱奇艺云影院正式上映。这是爱奇艺上线的首部话剧电影,同时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发布的首部作品。
“CNT现场”即“中国国家话剧院现场”,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部署而推出的线上演播品牌。
据了解,“CNT现场”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多讯道、多机位实时拍摄与切换,稳定、低延时的5G传输技术和VR、XR等数字内容加载,实现制作、传输、观看端的数字化升级,以高度还原的现场感、沉浸式的视听效果和自主切换的视角,为线上观众重新定义戏剧现场。
作为首部“CNT现场”作品,《英雄时代》于2021年10月在国话剧场首演,讲述公安干警凭借高精尖专业技术和丰富办案经验,抓获在一家商场安装炸弹的犯罪嫌疑人的故事。与平时有所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在排练演出的同时,就进行了开机录制。主创团队通过数字技术、影视化的拍摄手法,创造性运用“影像+舞台”的当代创作语汇,将装置影像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做了一次深度融合。
导演白皓天表示,传统话剧在场地、空间等方面有着一定限制,每场观众数量存在上限。借助科技和信息化传播优势,可以让话剧拥有更多元的传播途径,帮助作品触达更多人群。“话剧与线上传播的结合是1+1>2。一方面能够助力戏剧传播,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
为了符合线上观众的收视习惯,使话剧电影最终的影像呈现能够达到线上播出要求,《英雄时代》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比如把舞台打开,把天幕、沿幕、底幕去掉。主创团队采用现实时间与舞台时间同步的方式,通过屏幕上不断闪现的商场实时变化人数、倒计时的指针声等,提醒观众定时炸弹即将引爆,让观众获得沉浸式观看体验。此外,该剧采用九宫格魔方式楼体结构舞台,呈现出街道、商场、指挥中心等不同场景,解决了舞台演出背景单一的问题,同时设立多个机位,实现画面多屏协同实时切换,配合后期剪辑处理,增强作品画面质感。
对于戏剧作品线上播映的新形势,主演李光洁表示:“我相信很多观众都有去现场看话剧的经历,也有在家中用爱奇艺APP看网剧的经历,但在爱奇艺看话剧这种经历大家可能会比较少,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新的尝试。感谢爱奇艺的助力,让舞台剧能通过这样的形式被更多人看到,希望以后能给大家呈现更多好的作品。”
爱奇艺副总裁、电影中心总经理宋佳认为,“话剧等线下演出作品,在网端有着独特的传播优势。以《英雄时代》为例,它是公安题材,受众基础广泛,作品主创基本都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戏骨级演员,题材和演员都与受众期望值相吻合,是话剧与网络视听平台的双向奔赴。”
据介绍,此次“CNT现场”首部作品《英雄时代》进行“云影院首映”后,话剧《青蛇》高清修复版、话剧《三生路》、舞台剧《敦煌》等多部作品也将以线上演播形式陆续上线。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与爱奇艺的“相互借力”下,“CNT现场”将不断升级制作水平,推出更多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的优质作品,以创新文化场景和文化业态,打造国有文艺院团现代化、数字化发展运营新模式,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为数字演艺行业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未来之路。
数字演艺应势而生
助力数字文艺新未来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田沁鑫时刻关注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田沁鑫提出《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提案。在提案中,田沁鑫表示,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发展要求,文艺单位要创新打造线上演播精品剧目,从数字化、市场化等角度进行探索。
对此,田沁鑫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拓宽思想,确保数字文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二是统筹管理,打造数字文艺作品的标识化;三是加强联动,助力数字文艺作品的新未来。“我相信,数字演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新业态的健康发展,对传统的线下文艺演出也将起到双向发力、相互促进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不断进行演艺数字化探索。2017年,中国国家话剧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话剧《狂飙》时,启用8台摄像机,尝试即时拍摄、无线传输;2021年,在参与《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演出时,中国国家话剧院全面实践“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的“5G+4K”超高清视频实时传输技术,探索大型文艺演出数字化呈现新路径;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5G+8K单场直播话剧《铁流东进》,采用5G技术实时直播,累计单场观看量65万次,1.6万份限量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同年10月,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采用多机位、多角度、多媒体、多场景的影视化拍摄方式,于11月18日在12家网络平台付费直播,两天观看人数破千万。
“数字文艺发展,是应时代之需,势在必行。传统文艺形式,依然可以散发出文艺线下持续的光热。看过线上的观众,会想看一看线下演出,可以相伴相随。我希望可以通过数字文艺的方式让精彩的中国故事能够被更多观众看到,用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播好中国的文化精神。”田沁鑫表示。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讲师李爱晖认为,数字演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互联网、大数据、云存储、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同时基本数字平台的传输技术不断迭代,当前“5G+8K”成为了标配,而新一代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而新出现的GPT技术也再为艺术创作赋能。随着XR牵手AR、VR、MR、人工智能、物联网、高速数据传输、沉浸式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等,未来的数字演艺将更加精彩。
二是政策推动,国家将“文化+科技”定为发展战略。早在2013年,原文化部就选定了包括北京人艺等演出机构试水线上演出。2014年起,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探索创新“云演艺”,开通“星海直播”等。2016年原文化部发布《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规范网络表演市场秩序,促进线上线下两个资源对接。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数字演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是数字演艺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演出机构纷纷试水“云上直播”,网络表演直播平台从2012年的两三家增至目前的50多家;网络表演经纪机构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目前已达上万家。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2017年成立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希望助力数字演艺发展。2022年暑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重点监测的演艺机构和网络平台在线总观看人次超10亿。
此外,中国网民群体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为数字演艺的崛起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过去三年的疫情,线下演出受阻,为数字演艺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数字演艺的快速发展
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022年,是数字演艺快速发展的一年,但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恢复运营,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线下复苏回暖,线上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回顾2022年,抖音直播推出“DOU有好戏”计划,面向全国戏曲院团、演员开放合作,通过产品能力、流量扶持、专业培训等措施,助力戏曲行业发展和传承,帮助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计划在2023年,通过抖音直播帮助10个院团、1000名专业戏曲演员打造线上第二剧场,为戏曲行业“打造新舞台、带去新收入、培养新观众”。
崔健、孙燕姿、罗大佑、周杰伦、陈奕迅、李健、鹿晗、后街男孩等人的线上演唱会更是火爆出圈,掀起满满一波回忆杀,更有业内人士认为,音乐很有可能成为开启线上交互“元宇宙”的重要媒介。
“十五华年艺心为民”直播周特别节目连续6天在线上为海内外网友播出优质艺术资源。直播周中,既有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线上首播、新制作普契尼歌剧《托斯卡》全球首次亮相、海外大师集萃的音乐纪录片《世界指挥大师在中国III》,也有探索室内乐新形式的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特别策划节目、大咖云集的原创话剧《林则徐》以及充满仪式感的吕嘉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音乐会,艺术门类多样。截至2022年12月26日13时,直播周特别节目全网总点击量累计超1.6亿次,许多网友留言称赞,从节目中能感受到“生活的欢悦和时代的变迁”。
在李爱晖看来,数字演艺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观演空间的变化,打破时空的束缚,还是不同于传统演艺的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为演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此外,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提高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在我国文化复兴和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数字演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至于线下演艺的逐渐回暖是否会对数字演艺造成冲击,天津师范大学编导系教授陈立强认为,自从数字技术产生后,人们便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就是数字构成的世界。数字演艺不仅不会对线下演艺造成冲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演艺产业的内涵,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扩大了演艺行业市场份额,赋予了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